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拆违、腾地、利用”一体化推进违法建设治理的决策部署,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以《北京市深化巩固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指导,采取“坚持规划引领、衔接重点工作、谋划生态经济、因地分类施策、加强临时利用”多项措施浩广配资,扎实做好违法建设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让每一寸腾退土地焕发新生机,持续推动昌平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刚柔并济管好地
昌平分局聚焦拆后腾退用地再利用管控,实施“刚性传导”与“分类引导”相结合的策略。
严守刚性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等刚性管控要求,加快推动拆后腾退土地复耕复垦、复蓝复绿。
引导弹性发展。依据分区规划、乡镇规划和街区控规,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划定生态织补区、水域空间活化区、都市现代农业区、生态功能融合区、城市功能提升区五类功能分区,并匹配生态织补类、水环境治理类、农业科技类、生态功能融合类、重点产业发展类、居住保障类、三大设施补足类七类利用方向,为拆后利用提供精准的“导航图”,确保不同地块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一目了然,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拆后利用弹性功能分区引导示意图
衔接重点工作,借力打力效率高
昌平分局充分认识到拆后利用工作专科全科化协同的综合特性,借力打力,统筹推进复耕复垦、百万亩造林、留白增绿、“三大工程”、“百千工程”、疏整促专项行动、花园城市、“微提升”等十余项专项工作。近一半拆后利用土地面积可纳入全区专项工作,将实现“一起协调、一起实施、一起见效”。通过统筹推进,一批添园增绿、复耕复垦、补足短板的项目已初显成效。
通过专项工作推进兴寿镇东营村废品收购站复耕复垦
(实施前后对比)浩广配资
通过专项工作推动流村镇上店村利用拆后土地建设村民活动广场
(实施前后对比)
谋划生态经济,变“绿”为“宝”促发展
针对全区尚未被既有专项任务的实施项目覆盖、缺乏专项资金且建设周期较长的再利用土地,创新提出“谋划生态经济”策略,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深度融合。联合街镇主体,依托昌平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主动策划特色公园、休闲农业、沟峪观光等生态功能融合类项目,覆盖15个街镇单元、涵盖6种类型。此举旨在通过市场化策划运营降低再利用实施成本,促进绿色资源产业化,增强拆后再利用项目的实施动力。
因地分类施策,花钱用在刀刃上
对于非建设空间的拆后利用,昌平分局精打细算,立足经济可行性分类施策——“高价值土地精细规划,低价值土地小成本实施”,有效降低成本。针对近900个位置偏、面积小、价值低的低价值地块,采取差异化处置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存量焕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空间支撑。
与周边功能可衔接的地块,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有计划、有节奏地复垦或还林。
难以衔接的地块,则采用自然复绿和草籽播撒方式,在保障生态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复绿成本和后期养护投入。
加强临时利用,不让土地“晒太阳”
为避免建设周期长导致的拆后土地闲置,鼓励对无项目覆盖或近期无法开工的建设空间再利用土地进行临时利用。结合周边居民或区域实际需求,这些地块可灵活“变身”为临时绿地、临时健身场、临时便民市场等,既避免土地闲置浪费,又能在过渡期快速补足民生服务短板,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图两册一表单,规划落地有保障
为扎实推进工作,将全区待利用土地整合打包成近500个具体再利用项目,实现拆后利用全覆盖。同时,按街镇制定并发布“一图(项目分布图)一表(项目分工表)两册(拆后利用政策手册、优秀案例集锦册)”,确保各实施主体推进项目时方向明确、政策清晰、参考有力。
下一步,昌平分局将持续推进拆违腾地利用工作,深入探索“以用促管”的长效治理模式,通过加强拆后再利用工作,确保拆违腾地“即拆即清、即清即用”,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生态环境更优美、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居民生活更便利舒适,为昌平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提供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